随着数字艺术的兴起,国内 NFT(非同质化代币)创作交易平台逐渐发展,在合规框架下为创作者和收藏者搭建桥梁。这些平台既遵循国家监管要求,又探索着适合本土市场的发展模式。
国内主流 NFT 平台多以 “数字藏品” 为名,强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而非虚拟货币属性。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鲸探,依托蚂蚁链技术,支持艺术家上传数字画作、文创作品等,用户通过实名认证后可参与购买。平台严格限制二次交易,初期仅允许转赠,且设有冷却期和身份绑定机制,避免投机炒作,符合 “去金融化” 监管导向。
腾讯幻核曾是另一重要玩家,聚焦文化 IP 数字化,与博物馆、文创机构合作推出系列数字藏品。其采用腾讯至信链,确保藏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创作流程中引入资质审核环节,创作者需提交身份证明和作品版权证明,保障知识产权。不过,2022 年幻核宣布停止服务,反映出国内平台在商业模式探索中面临的调整。
除巨头平台外,还有一批垂直领域平台崭露头角。如唯一艺术(The One.Art)专注于数字艺术创作交易,设有艺术家孵化计划,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流量曝光。平台采用联盟链技术,同时接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在合规前提下探索有限制的二级市场交易,通过 “转赠 + 特定场景流通” 平衡用户需求与监管要求。
这些平台在创作端为艺术家提供便捷工具,部分平台开发了低代码创作系统,创作者无需掌握区块链技术,即可将作品上链生成数字藏品。例如,鲸探的 “数字藏品创作平台” 支持图片、音频等格式上传,自动生成链上凭证,降低了创作门槛。
合规性是国内平台的核心考量。所有平台均不支持虚拟货币交易,而是以人民币结算,且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和反洗钱要求。藏品发行总量、价格由平台审核,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时,多数平台与国有背景机构合作,接入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如 “星火・链网”,增强数据公信力。
尽管国内 NFT 平台在交易灵活性上受限,但在文化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博物馆通过平台推出数字文物,让传统文化以新形式触达年轻群体;独立艺术家借助平台获得更多曝光机会,拓宽了创作变现渠道。未来,随着监管细则的完善,国内 NFT 创作交易平台有望在合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推动数字藏品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