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热潮中,各类挖币 app 应运而生,它们宣称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 “挖矿”,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尝试。然而,这些 app 在便捷操作的表象下,隐藏着多重风险,值得每一位参与者警惕。
挖币 app 的运作模式看似简单:用户下载安装后,通过完成任务、保持 app 后台运行等方式 “贡献算力”,平台则按算力比例发放虚拟货币奖励。这类 app 通常主打 “零门槛”“低能耗”,甚至宣称 “手机充电时就能挖矿”,精准抓住了普通人对 “被动收入” 的向往。从币种来看,除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实际手机算力几乎无法挖到),更多是主打 “新币”“空气币”,通过虚构高收益吸引用户。
但从法律与合规角度看,挖币 app 已触碰监管红线。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挖矿活动,2021 年《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中,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全面整治。参与此类 app 的 “挖矿” 行为,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若平台涉及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活动,用户还可能卷入法律纠纷。此前多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诈骗案中,涉案平台多通过类似挖币 app 吸引用户投入资金,最终卷款跑路,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财产与信息安全是另一重隐患。许多非正规挖币 app 实为恶意软件,在后台偷偷消耗手机算力,导致设备耗电激增、性能下降,甚至缩短硬件寿命。更危险的是,部分 app 会索要通讯录、位置信息等敏感权限,借机窃取用户隐私,或通过诱导充值 “升级算力” 骗取钱财。曾有用户为提升 “挖矿效率”,向某 app 充值数千元购买虚拟道具,最终不仅未获得承诺的收益,账号还被封禁,资金无法追回。
此外,挖币 app 产出的虚拟货币大多缺乏实际价值支撑。这些币种没有真实的区块链技术背书,价格完全由平台操控,用户看似挖到的 “币”,实则只是一串数字,既无法在主流交易所交易,也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所谓 “变现” 承诺往往是引诱用户拉人头的噱头。
面对层出不穷的挖币 app,用户需保持清醒认知:加密货币挖矿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任何宣称 “低风险高收益” 的挖币工具,本质上都是利用信息差设下的陷阱。远离此类 app,既是保护个人财产与信息安全,也是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唯有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获取收益,才能真正规避风险,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