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视角来看,我国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的监管态度明确。根据 2021 年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被骗取 USDT 后无法立案。虚拟货币虽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但其具有财产属性已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共识。部分民事判例依据民法典中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相关规定,认定虚拟货币具有财产属性。刑事领域,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也明确虚拟货币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这为 USDT 诈骗立案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在实际案例中,诸多被骗取 USDT 的案件成功立案并侦破。2024 年,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成功破获利用投资虚拟货币 USDT 洗钱诈骗系列案件。受害人廖女士被诈骗团伙诱导,在指定虚拟数字平台用 USDT 充值,发现被骗后报案。警方迅速立案侦查,通过追踪虚拟货币流向等手段,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斩断犯罪链条。同样,2025 年 2 月,寿光市公安局化龙派出所接到刘先生报警,其向陌生网友转账 7350 元购买 1000 个泰达币,对方却拒不兑付。警方经侦查将犯罪嫌疑人万某抓获,成功追回诈骗资金。
若遭遇 USDT 诈骗,要提高立案成功率,关键在于收集与固定证据。一方面,需保存好与诈骗分子的聊天记录,其中若涉及投资承诺、交易流程、资金去向等内容,都至关重要。如在一些诈骗案例中,诈骗分子通过聊天诱导受害人购买 USDT,承诺高额回报,这些聊天记录能直观反映诈骗过程。另一方面,转账记录是关键证据,要明确转账的时间、金额、对方钱包地址等信息。像在某些案件里,受害人凭借完整清晰的转账记录,为警方追踪资金流向、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有力线索。此外,若涉及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平台上的交易记录、账户信息等也应及时保存,这些都可能成为案件侦破与立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