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币的发行第一步是 “技术包装”。发行方无需自主研发底层技术,只需利用开源区块链工具快速生成代币。例如,在以太坊、币安智能链等公链上,通过 Remix 等在线工具,复制粘贴基础代币合约代码,修改名称、总量等参数,短短几小时就能完成代币发行。这些代币往往不具备任何实际功能,合约中甚至可能暗藏 “后门”,如设置项目方的无限增发权限,为后续操控价格埋下伏笔。部分发行方会伪造 “去中心化” 假象,宣称采用自主研发的公链,实则是对现有代码的简单篡改,根本无法实现白皮书承诺的功能。
第二步是 “故事编造”。发行方会炮制一份看似专业的白皮书,堆砌 “元宇宙”“Web3”“AI + 区块链” 等热门概念,虚构应用场景 —— 比如声称代币将用于全球跨境支付、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积分等,但对技术实现路径、团队执行能力等核心信息含糊其辞。为增强可信度,他们常伪造团队背景,将成员包装成 “前谷歌工程师”“华尔街金融专家”,甚至盗用国外学者的照片和简历。更有甚者会虚构 “战略合作”,PS 与知名企业、机构的签约照片,或购买虚假媒体报道营造项目热度。
第三步是 “初始流通设计”。空气币发行通常采用 “私募 + 公募” 的幌子圈钱。私募阶段向 “托儿” 低价发售代币,制造 “内部认购” 的稀缺感;公募则通过自建网站或小型交易所开放抢购,利用 “限时折扣”“上线即涨 10 倍” 等话术诱骗散户入场。代币分配比例往往极不合理,项目方预留 50% 以上的代币,以便日后拉盘抛售。例如,某空气币宣称总量 100 亿枚,其中 60% 由 “基金会” 掌控,仅通过小规模预售就圈走数千万元,上线后立即砸盘收割。
第四步是 “上线与炒作”。发行方会选择对项目审核宽松的小型交易所或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线代币。在 DEX 上,只需支付少量 Gas 费创建交易对,无需任何资质审核。上线后,通过 “做市商” 自买自卖制造虚假交易量,配合微信群、直播间的 “喊单”,短期内将价格拉高数倍,吸引投机者接盘。当散户入场后,项目方会逐步抛售预留代币,导致价格暴跌,最终卷款跑路,留下一文不值的代币和血本无归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