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买卖 USDT(泰达币)等虚拟货币的行为已被明确纳入刑事风险范畴。根据 2021 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者可能面临非法经营罪、洗钱罪等刑事指控,刑期最高可达十年以上。
单纯的虚拟货币交易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未经许可从事非法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违法所得 1-5 倍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 1-5 倍罚金或没收财产。司法实践中,非法经营数额 5 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 1 万元以上即构成 “情节严重”,25 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 5 万元以上则属 “情节特别严重”。例如,江苏林某等三人通过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近 3000 万元,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五年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交易涉及上游犯罪,刑期将显著加重。例如:
法院在定罪量刑时会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2024 年湖北枣阳马某案揭示:即使自认为 “单纯交易”,若交易时间、金额与上游犯罪高度吻合,仍可能被认定为共犯。而武汉汪某案更警示:暴力手段劫取虚拟货币不仅构成抢劫罪,还可能因掩饰犯罪所得罪数罪并罚,刑期叠加至十一年以上。
结语
虚拟货币交易的刑事风险已从 “边缘地带” 转向 “高压打击”。2025 年最新司法判例显示,涉案金额超过 500 万元可能触发十年以上刑期。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职业币商,都需清醒认识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买 U 卖 U” 绝非无风险的套利行为,而是可能将人送入牢笼的高危游戏。唯有严守法律红线,方能避免沦为数字时代的 “法律祭品”。